截至 04 月 05 日確診共 363 例觀察,台灣都會區感染多,男性與年齡大死亡率高,症狀以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癢最多。
前言
到目前為止,疾管局一直沒有發表台灣的統計數據分布狀況,只好整理一下資料,順便跟國外幾個國家比較一下。
台灣目前狀況
截至 04 月 05 日為止,根據疾管局的資料,總共有 363 人確診,本土病例 51 名,境外病例 312 名。其中已經有 56 人出院解除隔離,5 人死亡,目前仍有 304 人住院中。
流行病學
各國流病狀況依照國情與人口組成略有不同,總結來說,性別方面男女平等,易感染人口不限於年紀,主要以活動力高或社交活動頻繁為主,病死率的風險則各國類似,男性、年齡大、有慢性疾病 ( 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 ) 者易死亡。
台灣目前各縣市感染人數以台北市居冠共有 104 名,83名的新北市排第二,接著是桃園與台中。而本島中,花東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病例傳出,符合人口密集處容易互相傳播的特性。
363 人中,女性稍多,男女人數分別是 169 人與 194 人 ( 46.6%:53.4% ), 5 人死亡中,男性 4 人,男女死亡率分別是 2.37% 比 0.52%,男性較高。
中國、義大利、南韓與本國男女死亡比率如下
而各年齡層男女分布相近,而病死率方面,大於 80 歲最高,有 33.3%,主因此年齡層目前有 1 名病患死亡,但此年齡層只有 3 名病患,分母太小,導致死亡率很高。而 70 至 80 歲目前沒有人死亡。60 至 70 歲病死率 5.7%。
之前中國的統計,年齡分布以 30 至 70 歲為主,但各國開始爆發之後,年齡的分布各有不同。以義大利來說,因為高齡國民較多,所以感染年齡也較高。
南韓跟台灣比較相近,20 歲至 30 歲活動人口為最大宗,但韓國是因為宗教人口衝高這一年齡層的人數,台灣則是因為 3 月 15 日開始,20 歲至 30 歲有大量境外移入確診案例,在這年齡層有 114 例境外移入,本土只有 9 名案例。
截至 04 月 05 日為止,累計確診病例 363 人,本土病例 51 名,目前台灣以境外移入為主。
假若把本土病例單獨拉出來看,這段時間增加的人數相當少,每天不超過 2 至 4 人。但清明連假後兩個禮拜是主要的觀察期,看看是否本土感染病例數會上升。
臨床症狀
依照 02 月 16 日 WHO 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,COVID-19 最常出現的症狀分別是發燒、咳嗽與無力。
根據 02 月 28 日 NEJM 上發表中國 1099 人的流病描述提到,雖然發燒的比例有 88.7%,但第一天發燒的比例只有 48.3%。
而台灣 363 名病例扣除沒有任何症狀說明的 8 例之外,無症狀帶原者有 23 名 ( 6.34% ),最常出現的症狀分別是:發燒 ( 167人,47.04% )、咳嗽 ( 152 人,41.87% ) 與喉嚨痛、癢、不適 ( 97 人,26.72% )。
而一開始就發燒的比例只有 132 人 佔 36.36%,統計明顯比較少,有可能是因為能夠監控症狀傳播,提早篩檢相關接觸者,早期診斷,而非疾病中後期才發現。重新證明發燒只能夠篩檢出部分的病患。
此外,腹瀉症狀者有 24 人 ( 6.61% )。因為新聞報導國外有味、嗅覺受影響的病例,所以台灣自 03 月 17 日起,也開始有味、嗅覺受影響的主訴,目前共約 39 人,其中 16 人兩者同時受影響。若從 03 月 17 日開始計算味、嗅覺受影響的比例,截至 04 月 05 日止,共有 12.2%。
總結
目前台灣因為圍堵策略初步奏效,各種防疫物資準備適當,確診人數雖多,暫時仍以境外移入為主。
病患分布方面,以都會區人口密集處較高,男女分布相近,死亡率方面,以男性年紀大較高。
症狀方面,發燒、咳嗽與喉嚨癢痛為前三大症狀,跟各國不同的是比例都比較低,此外,初步以發燒表現的比例只有低到 36.63%,這個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。
目前疾病仍在世界上持續播,完全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。過去台灣有數例無法溯源的社區感染個案,也因為潛伏期過而解除危機,但目前仍持續有零星個案發生。
當台灣初步取得防疫成績後,更須避免警戒心的喪失,導致境外移入減少的同時,卻大量增加社區感染的可能。
清明連假後的兩個禮拜內,正是最關鍵的時刻。
特別感謝
特別感謝 Tivo 教授,沒有教授技術支援,速度無法加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