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肺炎無法用症狀判斷,目前台灣尚未進展到大量的社區感染,譬如韓國、義大利等,故可採用疾管局公布的風險評估表,當符合風險評估表的項目「且有」症狀產生,可考慮到醫院,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篩檢 COVID-19。至於網路盛傳的評分 > 40 再驗的表單,丟垃圾桶吧。
前言
在急診最常聽到的病患憂慮是「我有咳嗽、流鼻水」,一直在家裡擔心會不會有武漢肺炎?想好久終於來急診看看,「我可以驗武漢肺炎嗎?」。
武漢肺炎有什麼症狀?
有些民眾以為武漢肺炎有比較特別的症狀或表現,但以數萬人的統計來看,武漢肺炎的症狀跟流感或類流感,甚至是一般感冒大致相同,無法分別。
小孩也是,沒有任何特殊症狀指向武漢肺炎的診斷,不管再怎樣描述,都無助於判斷。
根據統計,武漢肺炎常見症狀如下:
武漢肺炎比較特殊之處是發燒的表現,過往的冠狀病毒不管是 MERS 或 SARS,通常開始不久就會發燒,而且發燒就會傳染,但武漢肺炎卻有一半左右初期不會發燒,要到 2-5 天之後才開始發燒。
此外,流感常見的肌肉痛、喉嚨痛與無力,一般感冒常見的流鼻水與鼻塞,甚至是輕微腹瀉,武漢肺炎都會有,所以一般無法以症狀來區分是否有武漢肺炎 ( COVID-19 )。
什麼狀況考慮檢驗 COVID-19?
既然症狀無法協助我們懷疑是否有武漢肺炎的感染,那麼焦點就要轉移到其他線索,這時,在尚未進展到確定社區大量傳染之前,疾病管制局給予的 COVID-19 風險評估表就很重要。
此份風險評估表分四個項目:旅遊史 ( T, Travel )、職業史 ( O, Occupation )、接觸史 ( C, Contact )、群聚史 ( C, Cluster ),我們簡稱為 TOCC。當有自己有感冒症狀產生,且符合風險表內提到的事項時,可以到醫院檢驗是否有 COVID-19 的感染。
旅遊史
關於 COVID-19 的旅遊風險評估,比較重要的部分是親友或同住的家人是否有前往 1 ~ 3 級旅遊風險區。
如果是小孩或嬰兒,比較重要的是家長的旅遊史。
職業史
如果本身職業是長需要跟各國人士接觸,那也列入高風險行業。譬如案例 19 是名司機,可能接觸到各國或各行業的人。
譬如醫師與其他醫院工作的醫事人員、清潔人員等等,也屬於高風險行業。
接觸史
接觸指的是自己曾接觸過確診病例,或接觸國外旅遊回來且有症狀的朋友或親屬。
此外還包含搭乘相同的交通工具、集會、表演等等,譬如韓國的新天地教會,以及台灣今年停辦的繞境,還有最近澳洲參與確診澳洲音樂家的演奏會等等。
群聚史
主要在於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的狀況,如果家裡有人居家隔離、檢驗或自主管理中,雖然還沒開始產生症狀,但若自己開始有症狀了,那麼可以考慮到醫院檢驗,因為潛伏期長短不一,可能隔離者尚未發病,但接觸者已經發病。
或著是周遭朋友與同事陸續有人有上呼吸道症狀,自己跟著有症狀時,也可考慮檢驗。
醫師如何判定是否送驗?
到了醫院之後,醫師是否會送驗,會以病患以及其親友的 TOCC,搭配疾病管制局這份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暨採送檢驗注意事項」來判定是否送檢,目前更新到 03.01。
總結
目前台灣在各界的努力下,尚未進展到大量社區感染,所以在判定自己要不要到醫院檢驗是否有 COVID-19 的感染,主要不是有感冒症狀,而是有感冒症狀後,再搭配疾病管制局公告的風險評估表為依據。
當有症狀,又符合風險評估表內提及的事項,就可到醫院讓醫師判斷要不要篩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