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染 COVID-19 的常見症狀有咳嗽、發燒、呼吸困難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( 註 1,註 2 ),當恢復後,即使出院一個月,仍將近八成的病有症狀 1 種以上的症狀,最常見的是容易疲勞與呼吸困難。
網站頁籤
▼
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
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
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
Tocilizumab 是 COVID 重症的救星嗎?(更新)
COVID-19 重症身體處於一種高度發炎的狀態,造成此狀態主因細胞激素風暴。三月開始,針對細胞激素 IL-6 的藥物 ─ tocilizumab 發表的一些案例,雖無對照組,但臨床大多觀察到明顯的改善,或許是 COVID-19 重症的救星。
紅線以下為原始文章,新增部分放在文章開頭
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
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
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
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
受控的武漢肺炎!?
從疫情爆發的 2019.12.31,武漢肺炎就一直受到妥善而密切的關注,醫療上的就不再談,在 Pubmed 上用 COVID-19 當關鍵字可以找到 718 篇論文討論,這篇來看看另外一個控制 - 文字控制。
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
我有沒有武漢肺炎?要不要篩檢?
武漢肺炎無法用症狀判斷,目前台灣尚未進展到大量的社區感染,譬如韓國、義大利等,故可採用疾管局公布的風險評估表,當符合風險評估表的項目「且有」症狀產生,可考慮到醫院,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篩檢 COVID-19。至於網路盛傳的評分 > 40 再驗的表單,丟垃圾桶吧。
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
武漢肺炎感染嬰兒的特徵與防疫事項
嬰兒感染 COVID-19 的特點跟兒童一樣:症狀輕、重症少、帶原久。初期常常看不到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狀,反而伴隨著腸胃道症狀,所以判斷上不應以症狀為主,應以「旅遊史」、「接觸史」與「群聚史」為主。防疫須注意照護者與環境的清潔,年紀大與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員需要多加注意。
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
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
學童或成移工之外的另一破口?
想避免學童成為防疫的另一破口,務必提升目前防疫條件:1. 若家中有成員隔離檢疫時,學童應在家待滿 14 天。2. 若有感冒或是類流感症狀,應確實在家待滿 14 天。
此外,需配合教育部制定補償措施,尤其卡到期中考時應該怎麼處理,如此才能有效地防止學童成為移工之外的另一防疫破口。
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
武漢肺炎小孩特徵與防疫重點
這波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 ( COVID-19 ) 少數的好消息是極少感染 20 歲以下小孩 ( 2.16% ),被感染的小孩,七成是因為家庭裡有另一名成員受到感染。
此外症狀輕微,僅有發燒、咳嗽、無力、流鼻水,另外少數有腸胃道種狀與無症狀感染,此外重症極為稀少。初期血液檢查與 X-ray 多數正常。
所以防疫重點放在隨時清洗手、少摸眼鼻口、隔離旅遊史、感冒在家裡。
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
武漢肺炎對於孕婦與胎兒的影響 ( 持續更新 )?
孕婦的症狀跟一般人感染一樣,不過可能較易有呼吸窘迫的狀況。第一、二孕期目前尚無明確的資料,根據 SARS 資料來看,比較容易流產。第三孕期,雖然胎兒會有一些狀況、譬如早期破水或早產等等,不過絕大多數胎兒安全無事。
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
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
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
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
四萬多人的武漢病毒流病分析
44,672 名確診病例的分布,男女比例各半,多數介於 30-79 歲青壯年,以湖北省病例最多 ( 74.7% ),輕中症為主 ( 80.9% ),粗估整體死亡率為 2.3%, 湖北省死亡率比較高 ( 2.9% ),湖北以外省分就低很多,只有 0.4%。目前共有 1716 醫護人員受感染,死亡率整體來說不高,只有 0.3%。
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
流感死亡高,為何不重視?
這個假設的前提是錯誤的,因為流感已經嚴密監控至少 70 年,並沒有不重視;只因武漢肺炎 ( COVID-19 ) 是新興病毒,一切尚屬未知,也無藥物治療與疫苗預防,已成全球重大威脅。
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
用 N/L ratio 來早期預測,那些武漢肺炎會快速惡化?
這是目前第一篇 Prospective study,雖有統計學意義,但樣本數不夠多,導致 GRADE 等級不足。
但對於可能面臨武漢肺炎爆量的病患,這是未來可能需要思考的方向:並非所有病患都要住隔離病房。
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
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
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
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
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
Remdesivir 能否治療武漢病毒?( 持續更新 )
Remdesivir 治療 2019-nCoV 是意外發現,神效暫時只有一例,目前臨床試驗進行中。
截至 05 月 15 日為止,Remdesivir 已確定沒有當初第一例神效,重症患者也無法獲得益處,或許年紀輕、症狀輕、早期使用,能夠縮短臨床病程。